基于数字资产投资的各类DeFi应用的合规应对

  • A+
所属分类:合规管理

目前为止,尚未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案或指导意见。根本上来看,如果数字资产发行(ICO)环节的监管问题未落地解决,各类基于数字资产投资的DeFi应用也很难有效监管。

相比于ICO,各类复杂的DeFi应用,现阶段还存在突出的系统安全可靠性风险,如DeFi应用的智能合约及其底层公链不具备鲁棒性,可能将导致大量数字资产的损失。故而,在监管法案建设的同时,还应重点推进区块链系统的国际标准化进程及相应安全测评机制。

总体来说,数字资产发行(ICO)环节的合规问题是当前监管层面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的应对思路包括:1. 出台新的监管法案,针对数字资产发行的注册审核制度;2. 根据Token 实质内涵,界定是否具有证券属性,若具有证券属性,则纳入原证券法体系监管;3. 暂无明确监管意见,进行监管沙盒实验。

合规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金融领域,合规的主要使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涉众投资类风险”,保护大众投资者的权益不受侵害,并且防止引起“投资放缓”、“流动性不足”、“债务违约”等系列连锁危机。另一个,则是加强政府对资金流向的控制,打击恐怖融资及黑产犯罪。

金融合规制度的核心手段一般表现为严格的“准入门槛”。具体可以分为对金融服务商的门槛以及对投资者的门槛。

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发放稀缺的金融牌照,提高金融服务经营的门槛,来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从而确保金融机构能够诚实地提供可信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对不同风险程度的金融产品设置不同级别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将风险防御能力差的投资者挡在门外,通过降低资产流动速度来缩小风险转移的范围。

而区块链数字资产发行的创新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通过技术信任,跳过对金融服务商“信任背书”的要求,降低资产发行的门槛,并且在全球用户可自由加入的网络中,实现资产的充分流动。

可以说,本质上,区块链资产发行的创新性恰恰在于降低了传统金融业务所必须支付的“合规成本”,与合规要求背道而驰。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比如进一步打通传统“身份认证”和“征信”体系,区块链或许能够在金融体系中真正实现根本性的变革,用技术信任取代牌照信任,用“自治”补充“法治”。但是现阶段,区块链资产发行必然需要向传统金融监管法案的要求妥协,并且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监管规定也并非会一成不变。金融创新永远走在金融监管创新的前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深圳区块链律师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